弘一法师说“人是气死的,花是浇死的,凡是大病,必与情志有关,长期情志不遂,一定会催生大病”,直接点明情绪对健康的重大影响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“百病生于气,养身先养心”,说明各种疾病的产生与情绪导致的气血不畅有关,养生的关键在于调养内心。情志养生通过调节和控制情绪、心态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,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核心思想是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,强调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情绪的稳定,来维护身体健康。
从科学角度,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,主要是通过生理机制、心理行为等多个途径实现的。人为什么会生病?
一、生理机制方面
- 神经系统的作用
- 当人产生情绪时,大脑中的情绪中枢会被激活。例如,当感到愤怒或焦虑时,大脑的杏仁核会变得活跃。杏仁核会向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发送信号,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。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,情绪的波动会使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。
- 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跳加速、血压升高、呼吸加快等。比如,在紧张的情绪下,交感神经会促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加。这些激素会使心肌收缩力增强,心率加快,血管收缩,从而使血压升高。长期处于这种应激状态,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,如高血压、冠心病等。
- 同时,情绪还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。下丘脑 – 垂体 – 肾上腺轴(HPA轴)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情绪压力下,下丘脑会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(CRH),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(ACTH),进而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(如皮质醇)。皮质醇可以调节身体的代谢和免疫反应,但如果长期处于高水平,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,使人更容易感染疾病。
- 内分泌系统的影响
- 情绪变化会引起内分泌腺体分泌激素的改变。例如,当人感到悲伤或抑郁时,体内褪黑素的分泌可能会增加。褪黑素主要由松果体分泌,它参与调节睡眠 – 觉醒周期。高水平的褪黑素会让人感到困倦、疲劳,长期的抑郁情绪可能导致睡眠障碍,如白天嗜睡、夜间失眠等。
- 另外,情绪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。甲状腺激素对身体的新陈代谢起着关键作用。在长期压力或焦虑的情绪下,甲状腺功能可能会受到抑制,导致新陈代谢减慢,出现疲劳、体重增加等症状。
- 免疫系统的干扰
- 情绪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。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,而消极情绪则会削弱免疫能力。例如,长期的焦虑和抑郁会使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活性降低,抗体生成减少。
- 当人处于应激情绪状态时,身体会分泌一些抑制免疫反应的激素,如糖皮质激素。这些激素会干扰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,使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,容易患上感冒、流感等疾病,也会使原有的慢性疾病加重,如哮喘、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因为情绪波动而复发或恶化。
二、心理行为方面
而消极情绪可能会让人采取逃避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。例如,当人感到愤怒时,可能会采取冲动的行为,如与他人争吵或打架,这可能会导致身体受伤。或者在长期的焦虑情绪下,有些人会选择回避社交场合,这种社交隔离会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,也会减少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,对身体健康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。
1、不良生活习惯的产生
消极情绪往往会导致不良的生活方式。例如,当人感到压力大或情绪低落时,可能会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。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使身体摄入过多的热量,导致体重增加,增加患肥胖症、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。
有些人在情绪不好时会吸烟、酗酒。吸烟会损害呼吸系统、心血管系统等多个身体系统,增加患肺癌、冠心病等疾病的概率;酗酒会对肝脏、胃肠道等器官造成损害,引发酒精性肝病、胃溃疡等问题。
情绪问题还会影响人的运动习惯。长期处于抑郁或焦虑情绪中的人可能会缺乏运动的动力,而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,肌肉力量减弱,骨骼密度降低,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风险。
2、应对方式的差异
不同的情绪会促使人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。积极的情绪会让人更倾向于采取健康、积极的应对策略,如面对困难时,乐观的情绪会使人更愿意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,通过与他人合作、学习新知识等方式来克服困难。
那么日常生活中,我们该怎么通过情绪来维持我们的身体健康呢?以下是情志养生的几个重点:
1. 保持心情舒畅
- 避免情绪波动:中医认为,怒伤肝、喜伤心、思伤脾、忧伤肺、恐伤肾,长期或过度的情绪波动会损伤相应的脏腑功能。因此,应尽量避免大喜大悲、愤怒焦虑等强烈情绪,保持心情的平和稳定。
- 积极心态: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,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,保持冷静和理智,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和解决,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。
2. 情绪管理
- 调节情绪:学会通过各种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,如听音乐、散步、旅游、与朋友交流等,以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。
- 避免不良情绪的积累:长期积累的不良情绪会对身体造成慢性伤害,应及时通过合理的方式释放和缓解,如倾诉、运动、冥想等。
3. 心理调适
- 自我暗示: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,增强自信心和乐观情绪,如每天对自己说“我今天心情很好”“我能够应对今天的挑战”等。
- 转移注意力: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,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缓解情绪,如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、阅读、看电影等。
4. 培养兴趣爱好
- 丰富生活: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,如绘画、书法、音乐、舞蹈等,不仅可以丰富生活,还能陶冶情操,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。
- 社交活动:积极参加社交活动,与他人交流和互动,可以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,减少孤独和抑郁情绪。
5.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
- 规律作息: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,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心的恢复和情绪的稳定。
- 适度运动: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释放内啡肽等快乐激素,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。
- 合理饮食:均衡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,保持身体健康,也有助于情绪的稳定。
6. 中医情志疗法
- 情志相胜:中医情志疗法中有一种“情志相胜”的方法,即利用一种情绪来克制另一种情绪,如用喜悦来克制愤怒,用恐惧来克制思虑等。
- 音乐疗法:根据不同的体质和情绪状态,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调理,如宫调音乐可以振奋精神,商调音乐可以缓解悲伤等。
7. 环境调适
- 自然环境:多接触大自然,如公园、森林、海边等,可以放松身心,缓解压力。
- 居住环境: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和舒适,有助于心情的愉悦和情绪的稳定。
情志养生的重点在于通过调节和控制情绪、心态,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不良情绪的积累和过度的情绪波动。通过情绪管理、心理调适、培养兴趣爱好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、中医情志疗法和环境调适等方法,可以有效地维护身心健康,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。
了解 唐堂养生食疗 的更多信息
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。